在本次论坛上,“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成为了代表们热议的话题。4月26日,在大会专设的分论坛上,来自上海、重庆、浙江、山东、江苏等省的8所高校校长、教授,围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遇到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产教深度融合模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并重点就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探索进行了经验交流。本场分论坛由金陵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陈小虎主持。
遇瓶颈,剖析亟待解决问题
近年来,新升本的2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主要表现为社会各界的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与会各高校从不同的角度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重庆三峡学院校长孙芳城指出,地方高校存在的共同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先天不足”,起步晚、基础差、经费保障能力弱。二是“后天失调”,原有的师资队伍与“双师型”要求差距较大。三是“发展趋同”,地方高校普遍存在贪大求全问题,在专业设置、课程问题上没有和企业人才需求对接。金陵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陈小虎指出,高校转型提升需要思考的问题有为什么、是什么、转型的目标、路要怎么走、法要怎么用、切入点在哪儿。
理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首先要理清思路,并结合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人才,主动为地方经济服务。上海机电学院校长夏建国说,学校与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签订了《战略联盟框架协议》,并以此为依托,与上海电气集团形成产学研共建、共享的柔性机制,同时与上海33家高新技术企业结成了产学研合作联盟,联合建立二级学院,包含共建学科专业、共建实习基地、共建特色课程、共建教学场所等具体内容,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徐州工程学院校长韩宝平说,学校在学校总体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实施9大“错位发展”举措,走出了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特色之路。
勇探索,分享先行先试经验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通过先行先试,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会上,较早进行产教融合试点的地方高校介绍了成功经验。
浙江科技学院开展中德合作已有30年的历史,在探索中外合作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工作上成绩显著。据校长夏建国介绍,学院首先发起建立教育部对德合作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协作组,并以建立“中德论坛”等高端交流平台为契机,坚持教育开放,推进“国际交流合作行动计划”和“校企合作工程”等“两项合作”,夯实基地建设。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学院与企业紧密结合、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等“四个结合”,取得了良好成效。
上海机电学院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采取了“走先去、走出去”的措施,要求新进教职工必须“走先去”到企业进行锻炼,同时鼓励教师“走出去”,到国外进行深造学习,该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形成长效机制。
潍坊科技学院融入地方发展,主动服务经济转型升级能力。学校充分利用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平台,积极推动“四学段三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开展了 “3+4”联合培养本科试点,初步构建了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
齐献策,提升转型发展水平
会上,与会高校深入剖析了地方在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上存在的问题,并从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创新工作的思路。在近三个小时时间里,与会高校充分讨论和交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与会代表广泛打成了共识。一方面,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各行业和社会团体、企业进行深入沟通,取得各方支持,并要调查研究本地区的人才需求,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另一方面,要学校要借鉴与会高校的典型经验,从学校专业设置、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对接,完善学校各项制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切实提转型发展水平。
(撰稿:孟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