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 正文
“融合发展——构筑中美教育合作新高地”分论坛召开
发布人:宣传部   信息来源:宣传部   日期:2017-06-25 00:00:00    打印本文

       6月24日上午,“融合发展——构筑中美教育合作新高地”分论坛在嵖岈山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欧洲科学院和美国环境工程科学院院士Ravi Jain,美国布劳沃德学院院长J.David Armstrong Jr.,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李懋坤作了主题报告。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计算机和信息决策系统的工程学院机器人教育实验室的主任陈以农,宜宾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蔡乐才,三明学院院长刘健为大家而分享了创新案例。枣庄学院院长李东,辽宁科技学院纪委书记邓献宇,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Stewart M.Oakley,威斯康辛大学史帝文分校家庭与消费者科学教研室主任Cuiting Li,美国国家仪器公司首席院校经理RavindraMarawar以“中美先进技术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模式”为主题展开了对话。北京金蓝无忧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雅琴女士、江苏省教育大数据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余文华也分别宣布合作计划。会议由温州大学校长李校堃、劳瑞德国际教育集团中国业务副总裁李思彦主持。
       Ravi Jain结合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从如何实施实习计划和创造高级的设计项目开始,阐述构建学习模式的方法与挑战,以及如何培养人才的设计和创造性思维,并探讨与企业和相关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方式,指出要从实习计划、高水平合作项目、深度学习模式、创新性思维四个方面下手来构建结构化教育策略、培养应用型人才。美国布劳沃德学院院长J.David Armstrong Jr.详细介绍了美国高校与企业联动的成功经验,并将对中国高校的校企合作提出建议和意见,他指出要在再教育中融入创新精神,以此来保证学生的就业市场与时俱进。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李懋坤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大家分享科教融合的美国经验,他指出科研中的交流与传承非常重要,因为交流能够打开我们的视野,也有利于促进科研实践的发展,而在美国一些学术界的热点都是通过实践来进行论证。
        陈以农结合亚利桑那州大学构建“智慧校园”“联通之城”和在学校实行“计算机思维”两个项目的经验提出:在面对挑战时要勇于创造各领域的联合关系,推动产教融合,从而打造特色国际化应用型高校。蔡乐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办学目标等方面分享了宜宾学院依托“双百计划”走出一个全新的国际化道路,推进产教融合的探索经验,启示各高校可以创新思路,建立多方面合作联系,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刘健从三明学校的概况、绿色教育的实践和成果、绿色教育的探索与未来三方面来为大家分享绿色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他指出绿色教育是融合了和谐、人文、民主、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和丰富绿色教育的价值内涵,才能使之成为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话会上,邓献宇介绍了辽宁科技学院在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模块改革、优化管理人员选拔和课程设置、推进产教融合方面的措施和经验。李翠亭则详细为大家阐述了依托校企合作,创立的极具特色的学生培养模式。RavindraMarawar指出,公司目标是和中国的企业、高校达成合作,共享资源,实现双赢。Stewart  M.Oakley强调,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是应用型大学,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并表明愿意与中国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李东指出枣庄学院把地方性应用型特色作为办学定位,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发展路径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整体转型、多元推进、不断深化的道路。论坛会议上,郭雅琴女士认为,细节决定成败,所以要脚踏实地做好一点一滴。余文华提出的“中美‘彩虹计划’项目构想”的核心就是应用型高校怎么把美国知名高校的模式引入到应用大学里面,怎么把他们的课程引入到我们大学的核心。  
       中美院校教育思想的碰撞,院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目标上的沟通与交流,中国应用转型院校的代表枣庄学院和辽宁科技学院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威斯康辛州立大学强强对话。NI(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劳瑞德国际教育集团与中美院校对于校企合作的融合又进一步突破,深度剖析中美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模式,并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大家面对面交流,相互的答疑解惑,探讨中美应用教育差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深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国际化应用型高校。

(撰稿:陈佩洁 摄影:曾军 刘莉明 责任审核:吴健民)








核发:宣传部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