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 正文
众多专家围绕应用型课程建设谈高校深度转型发展
发布人:   信息来源:   日期:2017-06-25 00:00:00    打印本文

       6月23日下午,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第三分论坛“课程建设——高校深度转型发展的关键”在嵖岈山国际会议中心第四会议室举行。10位与会嘉宾围绕新时期下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型课程建设,就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平台建设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解读。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课程建设研究院秘书长张振笋主持。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教授,她以“重新定义学习”为主题,介绍了自己在应用型院校学生实习实践课程学习经历和收获方面的研究成果。她认为深度转型的核心要素是课程和学习,面对大众化高等教育存在的“学习危机”,要建立以学为中心、以用为重点的“实践教学+职业能力培养”人才培养体系。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院长曹勇安以“高校转型的核心——课程建设”为题,分析了传统课堂、翻转课堂与跨界课堂之间的区别,将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原则和方法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与从社会需求出发的课程观、从学情实际出发的教学观,和“三化原则四个真”——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任务课程化、真实环境、真学、真做。
       曙光教育合作中心教学运营总监许桂秋,围绕近些年高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现状,指出大数据应用型专业应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大数据平台也应提供教学实训环境、科研开发环境和行业生产环境。
       在第二板块的创新案例分享中,来自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李克军教授分享了该校在地方师范本科院校转型与课程改革方面的经验,即以应用导向、实践过程、能力本位、学生中心、多元评价课程开发宗旨,以需求导向、实践贯穿、能力本位和重点突破为建设原则,积极实现课程定位体现应用性、课程设计体现实践性、课程实施体现统一性、课程评价体现多元性的建设内容目标,变学科本位为能力本位,构建基于知识应用和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智慧课程体系。
       随后,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侯德东分享了介绍了该校在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建设实践方面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建设一个体系,即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开展两项改革,即“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应用型课程改革;打造三个平台,即产学研合作平台、专业实践教育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并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工作中。
       西安培华学院副院长于国亮以创建应用技术型大学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为重点,并就能力培养与课程对接、课程实施与工作对接的方式和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师成长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见解。
       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院长梅国建介绍了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名师工作室”制,该人才培养模式由9个团队名师工作室组成,其特色是将现代课堂教学体系与传统的“师徒制”相结合,课上是师生,课下是师徒。
       大学创客工场总经理陈未染,针对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指出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些“老板、企业家速成班”等观念问题,提出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应有四个层面:通识型创新创业启蒙教育、与相关专业结合的嵌入型教育、专业型创业管理教育和职业型创新创业继续教育。
       在合作计划板块,阿坝师范学院院长向武围绕高校“新文科”改革,分析当下应用型文科转型难的现状与原因,并分享转型经验。燕园智库执行秘书长张维智介绍了“百校百题”大赛和MOOC平台、智能案例研讨室、智能实验室等服务于应用转型的平台。

(撰稿:董海颖  摄影:李健 责任审核:吴健民)






核发: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