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 正文
黄淮学院人才工作大会胜利闭幕
发布人:党委宣传部   信息来源:党委组织部   日期:2020-12-04 08:59:27    打印本文

    12月3日下午,黄淮学院人才工作大会第三时段会议在图书馆中州厅举行。校领导李国胜、刘先省、王冰、曹忠义、张新艳、王东云、兰军瑞、张艺迪、姜彦玲、宋建新出席。全校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全体博士和科级上干部参加。党委委员、副校长张新艳主持会议。
    会上,六个讨论组组长分别就第二时段讨论情况作了交流汇报,党委组织部、人事处、科研处、教务处负责人就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作了表态发言。
    党委书记李国胜作总结讲话。他指出,学校党委对开好这次大会高度重视,先后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省委出台的一系列关于人才工作的会议精神、政策文件进行了全面梳理,对“十三五”以来学校的人才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对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十四五”人才强校战略进行了布局谋划。
    围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李国胜强调:一是提升站位,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认识人才工作在黄淮学院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二是正确认识新时期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着眼未来,科学谋划好“十四五”及学校中长期人才工作;三是全力构建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人人学习拼搏、人人奋斗奉献、人人成长成才”的现代教育新生态,汇聚磅礴之力,为黄淮学院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李国胜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实践中,对于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才发展的讲话,形成了系统全面的人才发展思想和理论,成为我国建设“人才强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四个尊重”,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将学习的体会和收获转化为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实践能力。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和正确的人才观,把人才工作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第一工程”“关键工程”“核心工程”抓紧抓好。
    立德树人、育才造士,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李国胜希望老师们成为胸怀伟大梦想,永念家国情怀,具有卓越追求的人才;成为勤于学习思考,勇于实践探索,具有卓越能力的人才;希望老师们成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牢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尽责大使命,奉献大担当,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才。
    李国胜指出,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条件下,我们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科学把握人才发展规律,合理设定人才发展目标,以更加坚定的勇气和决心,以超越常规的思路和举措,克服困难,化解矛盾,将困难转化为动力,将挑战转换成机遇,为实现“人才强校”“人才兴校”而不懈奋斗。
    李国胜强调,人才工作要坚持“一个战略”不动摇、坚持“两个并重”、突出“三个重点”、落实好“四个步骤”、加强“五个保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与学科专业建设紧密融合,坚持高端引领、引育并举建设人才队伍,统筹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落实党管人才原则,优化制度环境,选好用好人才,强化服务保障。
    李国胜表示,校党委推进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人才强校”“人才兴校”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通过制度建设为广大人才成长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提供广阔的空间,开创新时代学校人才事业新局面的目标坚定不移。希望全校上下以这次人才大会为新起点,统一思想,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以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积极构建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人人学习拼搏、人人奋斗奉献、人人成长成才”的富有黄淮特色的现代教育新生态、现代育人大环境、现代成才大环境,推动人才工作不断取得的新成效,共同创造黄淮学院辉煌灿烂的明天。
    就贯彻落实好人才大会精神,张新艳要求,一是各单位要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及时传达,进一步增强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认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努力推动我校人才工作走深走实。二是各二级学院要认真落实好人才工作的主体责任,结合自身实际和学校发展核心任务,用好各项政策,建强人才工作队伍,让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成事有路径、发展有希望”。三是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快转变思想观念,健全体制机制,优化人才考核考评体系,营造更加适宜“聚才、凝才、留才”的制度环境,做好吸纳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服务保障,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展现,使我校人才工作打开新局面、再上新高度、再创新辉煌。

(撰稿:吴健民 责任审核:辛鹏)









核发:admin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