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谋发展 凝心聚力开新局
黄淮学院第三届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圆满闭幕
12月3日下午,黄淮学院第三届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闭幕会议召开,黄淮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先省,党委副书记王冰,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曹忠义,党委委员、副校长张新艳、王东云、耿红琴、兰军瑞、张艺迪,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姜彦玲,党委委员、副校长宋建新出席会议,各组组长汇报了分组讨论情况并进行交流发言,刘先省做大会总结讲话。曹忠义主持闭幕式。
各组代表在发言中一致认为,此次会议的召开充分体现了学校对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主题报告站位高远,主体鲜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有力,既有方向和目标,又有方法和路径,让大家看到了新变化,新成绩,新观念,新发展,令人振奋与鼓舞,进一步增强了大家干事创业的信心和攻坚克难的决心。交流发言中,大家围绕尊重人才尊重学术,优化高层人才引进政策,加快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积极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性意见。
黄淮学院校长刘先省做总结讲话
刘先省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十四五”是我校转型提升和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关键时期,学校将完成“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和“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两大工作任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是提升学校整体水平的重要渠道。全体同志必须提高认识、强化措施、提升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并对科研工作与学科建设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提高认识,切实把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校科研和学科建设要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我省发展战略部署,抢抓机遇,凝心聚力,以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为导向,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选择重点方向进行重点建设,努力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结构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二是强化措施,进一步提升学校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水平。学科建设和科研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基础和核心,必须突出“四个下功夫”。要在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上下功夫,特别是在地方性和应用型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的作用,形成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要在汇聚队伍、建设高水平团队上下功夫,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学术创新为标准形成人才引进政策,以能力为导向形成人才评价政策,以成果和贡献为基础形成人才激励奖励政策;要在推动创新、打造标志性成果上下功夫,争取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一批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力争在重大项目和成果上取得更大的突破;要在整合资源、营造良好环境上下功夫,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努力实现学科资源的整合、推进资源共享。三是狠抓落实,确保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各项工作落地生效。一要担当尽责抓落实。要强化责任意识,在主动负责中落实工作。二要突出实干抓落实。要让实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成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在实干中把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做出成效。三要统筹兼顾抓落实。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善于先谋而后动,加强对工作的系统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在工作推进中讲究方法技巧,分清轻重缓急,辨别主次难易,科学统筹安排。
刘先省强调,做好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工作,需要持续弘扬“除了奋斗、别无选择”的黄淮精神,要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努力,“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坚持改革创新,勇于攻坚克难,积极担当作为,全力以赴推动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在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应用型大学的新征程中,作出无愧于历史、对得起未来新业绩,共同创造黄淮学院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围绕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曹忠义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提高思想认识,营造良好氛围。要在全校营造重视科研、支持科研、狠抓学科建设的良好氛围,在全校凝聚形成推动科研和学科建设大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抓好规划设计,确保贯彻落实。各学院要根据学校科研与学科建设规划,立足学院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落实,确保十四五时期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三是加强组织协调,保证措施到位。全校各个单位必须围绕着学校确定的科研与学科建设战略目标,坚持全校一盘棋,统筹考虑、找准位置、明确目标,在课题立项、成果申报等方面,凝聚形成强大的攻关合力,确保学校“十四五”时期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完成。
(文/王悦迪 温培雅 图/王振杨 朱施霖 责任审核:姚汝贤 朱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