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淮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传来喜讯,金融工程专业21号楼234宿舍的6名21级金融工程专业同学在考研、考公中全员“上岸”,成为学院学风建设的亮眼缩影。其中,吴华琼、王潇翎、徐彤、谢苏姗、王佳莉分别被成都理工大学、苏州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2人)、北京工商大学金融专硕录取,王娜则成功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税务系统选拔。这一“满堂红”成绩的背后,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学院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学风建设强根基、导师制度精导航、文明宿舍育生态”的协同育人成效。
学风筑基:以“三全育人”锻造核心竞争力
“每天清晨6点半,学院的考研自习室外的‘朗读角’准时响起我们的晨读声。”宿舍长吴华琼回忆道。学院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核心,构建了“课堂+竞赛+文化”三维学风体系。
学院开展“阶梯式竞赛培育”,从院级“金融案例分析大赛”到全国“金融挑战赛”,形成“以赛促学”氛围,该宿舍成员累计获省级以上奖项11项;实施“21天习惯养成计划”,通过党员带头、宿舍互助打卡,实现晨读晚自习全覆盖,2024年全院学生平均自习时长同比增加32%;推进“金融文化浸润工程”,在教学楼打造“中国经济政策时间轴”,将《金融工程学》课程案例融入宿舍文化墙设计,让专业学习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场景。
导师护航:“双轨制”助力精准成才
“从院校选择到复试模拟,学院为我们量身定制了‘成长路径图’。”考入北京工商大学的王佳莉感慨道。
学院实行“学术+行业双导师”制度,每名学生配备1名学术导师(指导考研规划)和1名具有相关工作背景的行业导师(提供职业咨询),2024届毕业生导师人均指导时长超37小时;建立“动态跟踪数据库”,基于学生绩点、竞赛成果、实践经历等构建算法模型,精准匹配报考院校,2025届考研志愿与考生实力契合度达95%;构建“校友资源网络”,联动300余名优秀校友开展“云导师”计划,王潇翎通过苏州科技大学校友实地考察,深度了解导师研究方向与行业趋势。
这一制度与《意见》中“强化就业指导服务精准性”的要求高度契合,学院近三年考研录取率提升21%,公务员、事业单位录取人数持续攀升。
文明润心:从“五星宿舍”到“成长共同体”
走进234宿舍,映入眼帘的不仅是满墙荣誉证书,还有门后《金融学子文明公约》中“每日轮值清扫、每周学术沙龙、每月职业规划”的自律誓言。作为连续三年获评“五星文明宿舍”的标杆,其成功得益于学院“文明宿舍创建活动”。
学院采用“5S管理法”,引入企业“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标准,书桌按“专业教材区”“考证资料区”“学术论文区”科学分区,卫生达标率连续24个月100%;进行“一寝一品”特色创建:用废弃K线图纸制作装饰画,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案例改编成情景剧,获2023年学院宿舍文化节金奖。
据学院党委书记汤积德介绍,文明宿舍学生平均学分绩点高出普通宿舍0.53,获奖学金比例达81%,这一举措标志学院真正将全过程育人贯穿到底,也印证了《意见》中“将就业指导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
政策赋能:以高质量就业服务国家战略
王娜的国考成功,凸显了学院“分类培养、多元成才”体系与《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
学院实施“四维发展路径”。开设“金融专硕特训班”“公务员菁英计划”“创新创业工坊”,与20余家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财税部门共建实习实践基地,2024年学生实习转就业率达68%;建立“终身成长档案”,为毕业生持续提供校友资源对接,234宿舍已与2026届学弟学妹结成“考研帮扶对子”,进一步践行《意见》中“完善就业服务长效机制”的要求。
如今,学院考研自习室里的灯光依然明亮,只是桌前的身影换成了新一届备考学子。21号楼234宿舍六朵“金花”的故事正在校园里口口相传,她们用奋斗证明:在黄淮学院这片育人的沃土上,当青春遇见梦想,终将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正如王佳莉在考研日记中所写:“我们不是奇迹的创造者,只是学院人才培养体系的受益者。这段并肩作战的旅程,让我们相信努力终有回响,追梦永不止步!”
234宿舍的成功,是黄淮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直观写照。目前,该宿舍的“共同成长故事”已被学院当作“以青春之笔,绘就强国答卷”的生动案例,正激励着新一代经管学子在学风、导师、文明三位一体的育人生态中,书写更多服务国家战略的青春篇章。
(撰稿:张骞 初审:关晓铭 复审:姚汝洪 终审:汤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