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 9 月份以来,我已聆听了多期博学论坛,专家的思想启迪与同学的经验分享,如明灯照亮着我的前行之路”。4月15日,成功被中南大学录取为研究生的2020 级城乡规划专业陈洁同学在第11期“博学论坛”上的感言,正是建筑工程学院“博学论坛”深耕学术育人的生动注脚。作为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博学论坛以“汇智聚能 筑梦创新”为核心理念,构建起“多维赋能、师生共研、开放融合”的立体化学术体系,成为学科建设的“思想引擎”与人才成长的“孵化摇篮”。
多维赋能:构建多元协同学术共同体
论坛以制度化保障打造学术“固定坐标”,将双周周二下午设为雷打不动的论坛时间,单周发布宣传、双周正式开展,确保学术交流的规律性与可及性。学院明确要求每位博士教师每学年必须承担至少 1 次论坛主讲任务,截至目前,已有 20 余名博士教师先后登上论坛讲台。他们结合自己科研项目,一起打造“科研反哺教学”系列讲堂。青年博士杜清岭表示:“论坛为我们提供了将前沿科研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绝佳平台,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也能倒逼自己对学术成果进行更深入浅出的阐释。”这种“硬约束”与“软激励”结合的机制,激发了教师们的参与热情,形成了 “人人争讲前沿、个个愿做分享” 的学术氛围。
聚焦“双碳战略”“乡村振兴”“智慧建造”等国家战略需求,邀请国内外专家带来“双碳目标下建筑材料创新”“乡村振兴与城乡规划新路径” “自主水下机器人前沿技术展望”等前沿报告,累计覆盖师生近 2000 人次,以国际视野启迪创新思维;论坛特别创设了“本科生学术新锐分享”环节,鼓励低年级学子与考研深造的学长同台交流。为系统化记录学生学术轨迹,学院推出“学术成长记录卡”,详细记载学生参与论坛的场次、互动内容、所思所悟,形成了学生梳理学术兴趣、规划科研路径的“成长档案”。2022 级学生李天宇的记录卡已攒下 10 场讲座笔记,他说:“每次翻看都能清晰看到自己从‘被动倾听’到‘主动提问’的转变。”
师生共研:打造新型学术交流矩阵
论坛以“真题真做、真研真创”为导向,构建“竞赛淬炼—专利孵化—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培育机制,让学术成果从“纸面”走向“地面”。打造“专家领航 + 教师深耕 + 学生参与”的三维交流矩阵。在学科竞赛领域,师生团队在“互联网 +”“挑战杯”等国家级赛事中斩获铜奖 1项、省级奖项 11 项,其中陈洁同学不仅是论坛的忠实听众,更深度参与了教师团队的科研项目,她随团队深入豫南传统村落调研,相关成果为《拙匠木语 -- 赋能豫南木作文创,助力乡村产业振兴》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撑,该项目最终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谈及即将开启的中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深造之旅,陈洁表示:“在论坛中接触到的‘双碳背景下城乡可持续发展’等前沿议题,将是我未来学术探索的重点方向,希望能像导师们一样,让研究成果真正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
“论坛搭台、师生唱戏”的创新生态成效显著。基于陈磊磊教授团队论坛交流成果指导的《水下多模态仿生机器鱼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项目,成功转化为发明专利,为仿生智能装备在地下建筑渗漏智能化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创新方案。
开放融合:擘画学术生态新图景
论坛以“开放包容、协同共进”为理念,积极拓展校地、校企、校际合作网络,打造“引进来 + 走出去”学术生态圈。对内,立足坝道工程医院黄淮学院分院、河南省防水材料与工程产业学院、河南省乡村设计学院等省部级平台,围绕“复杂环境下工程结构安全”“美丽乡村建设”“地下工程防水智能监测与防治”等开展跨学科研讨,总结出当前乡村建设中的三大难点和六项建议得到住建部专家的认可;对外,与新南威尔士大学、南丹麦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定期举办“云端学术沙龙”活动,定期开展学术交流,目前已累计促成国际合作项目4项,并定期选派师生赴海外高校交流。未来,论坛将进一步强化“学术交流中枢”功能,推动形成“前沿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应用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
作为建筑工程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引擎,“博学论坛” 将以更加崭新的面貌服务广大师生。学院也将持续以更高远的视野、更开放的格局、更务实的举措,奏响独具特色的学术育人强音!
(撰稿:杜清岭 初审:李小朋 复审:杨艳 终审:李永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