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构建“1+5”立体育人模式,以党建和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实施“一师”主导、“一课、一展、一室、一赛、一分享”多元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路径,取得了新成效。在刚刚结束的河南省首届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基本功展示活动中,美术学 2022 级师范专业学子表现出色,荣获团体二等奖,胡亮亮斩获全省个人全能奖一等奖,其泥塑作品《丰收》以全票通过的绝对优势摘得自选项目个人单项奖第一名。
师道传承:深耕金课建设,锻造艺匠之师
在“1+5”立体育人模式中,教师不仅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主导者、实践教学的参与者,展览竞赛的组织者,文化育人的推动者,更是育人模式的践行者与创新者,为学生提供全面的、高质量的教育,助力学生成长为“有使命、重担当、通技术、精设计 ”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
学院始终将“金课建设”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抓手。在“一师一课”方面,学院通过党建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专任教师积极参与学院举办的科研及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全面提升个人科研及综合教学能力。教师们依据自身的专业特长,针对不同类别的课程建设标准,每位老师致力于打造一门金课,建设成一系列高质量的课程。同时,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重点打造课程思政团队及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近年来,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思政团队1项、校级精品课程24门。这些课程改革举措,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积极性。
展览维新:以展为镜,重塑艺术评价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课程评价往往止步于教师对作品的单向打分与点评,学生创作的完整脉络与社会反馈难以被充分感知。近年来,艺术设计学院以“结课即展览”为核心理念,将每一门课程的最终考核转化为面向师生、公众开放的专题展览,即“1+5”模式的“一展”。这一改革不仅打破了封闭的教学评价体系,更让艺术创作回归公共对话的本质——以展为镜,照见教学成果,重构艺术价值。专业课程结束后,根据课程性质进行阶段展或期末集中展示。展览形式多样,同一课程不同任课教师可统一进行展览,相关课程也可联展,一些设计类课程还可进行线上或线下结合的形式利用媒体平台进行展示。通过结课展,教师可以直观检验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发现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学生作品的多样性与完成度也为课程设计提供了改进方向。当每门课程的终点不再是一纸分数,而是一场充满可能性的展览,美术教育的评价体系便从封闭的“评判”转向开放的“对话”。同时,展览的公共属性,让学院教育与社会需求实现双向对话,吸引了本地文化部门与企业的关注,促成多个合作项目,这既是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践行,亦是对艺术本质的回归——在展厅的镜面中,照见创作的真谛,让教学与时代共振。
艺场重构:艺术工坊赋能,传承创新并举
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以“艺术工作室”为载体,构建“教学-实践-育人”一体化模式,推动艺术教育与地方需求深度融合,开展“一室”建设,探索出一条传承与创新并举的特色育人路径。在“一室”建设方面,学院拥有传拓艺术工作室、智能媒体交互设计工作室、装饰艺术工作室等多个工作室和科研平台,每位教师需对接加入其中一个工作室或科研平台。工作室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等载体有机融合。以千绘景观设计工作室为例,自2022年成立以来,立足驻马店及周边区域,累计完成多个乡村景观规划、屋顶花园设计及校园绿地改造项目。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全程参与项目设计与施工,实现了“图纸到实景”的全流程实践,真正领悟到“设计服务生活”的理念。雕塑设计工作室则聚焦公共艺术领域,完成多项红色主题雕塑、城市雕塑及装置艺术项目,将传统雕塑技法与现代材料创新结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对公共艺术社会价值的理解。
赛事砺剑:以赛淬技,彰显艺术价值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秉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理念,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专业竞赛,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果。在“一赛”方面,学院安排专业教师负责关注国内外各类艺术设计赛事信息,通过专业赛事网站、行业协会通知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赛事资讯。按照学生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参赛意愿,合理组建参赛团队。指导教师负责为学生讲解赛事规则、命题要求,引导学生开展创意构思、设计方案制定、作品制作等全过程指导。邀请行业专家及企业设计师来校开展讲座、培训和作品点评,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和设计思路。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各类专业竞赛中屡获佳绩。在“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多名学生作品获得国家级二、三等奖,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三等奖19项;在第九届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9项;在“第十五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视觉艺术设计全国总决赛”中,获得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奖项14项。通过参与竞赛,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项目相结合,有效提升了专业技能,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指导学生参赛过程中,教师深入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企业人才需求,及时将竞赛内容和要求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不断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文脉深耕:艺文交融,厚植人文底蕴
在艺术教育的探索之路上,艺术设计学院不仅高度重视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更致力于厚植人文底蕴,精心打造了“艺术与人生读书分享”和“艺路同行大讲堂”系列活动。读书分享活动中,师生们围坐在一起,共同翻开一本本经典之作,分享阅读心得,在字里行间探寻艺术的真谛,感悟人生的百态,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升了知识素养与文化内涵。同时,“艺路同行大讲堂”邀请专业教师分享学术研究前沿成果,内容涵盖传统艺术精粹与现代设计理论,构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理论与实践交织的学术场域,拓展师生的艺术认知维度。目前读书分享已成功开展五十五期,大讲堂也已举办24期系列讲座。在这里,艺术与文学跨界,相互碰撞、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撰稿:庞博 初审:董庆涛 复审:丁烨 终审:李伟力)